主页 收藏 登录
作者:Minear,Richard H.Victor 's Justice
ISBN:
出版日期:1971 & 2001
出版社:
来源: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and Ann Arbor,Mich.:Centerfor Japanese Studies,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1.

简介

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多次再版.作者麦尼尔1968年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取得博士学位.在西文世界以东京审判为主题的著作中本书是当事人著述之外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因一是出版较早,二是对东京审判的强烈批判立场.麦尼尔宣称本书是一部“有政治意味的论著”,它的“选题有政治意味,笔调有政治意味,作者感于时局而抒发的意涵有政治意味”(第xiii 页),所谓“时局”指上世纪70年代初陷入泥淖的越南战争,作者在书前献词中说:“献给因反对在中南半岛的那场战争而流亡异国,蒙受刑罚或在自己的家国遭受排挤的美国人.”作者坚信,东京审判背后的理念在其结束之后的20多年里,还在对美国的亚太政策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晚近美国在亚洲犯下的错误以及正在犯的新错误推波助澜,所以惟有清算东京审判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反思越战.全书分6章,依次论述东京审判的过程,法律,司法程序及战争责任.第一章导言,论述东京审判的理念.在作者看来,不仅法庭程序和手段,支撑法庭的理念也可质疑,所谓“理念本身就有缺陷”.第二章“东京审判:宪章,起诉书和判决书”,内容为解读法庭文件.第三章“国际法的问题所在”讨论共同谋议,国家行为的个人责任,侵略战争,侵略的定义,法的追溯力,不作为之罪.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在1945年前(纽伦堡审判前)尚未确定:“前述诸项中任意一项,若从另一路径判决,都会根本改变审判”(第73页),以未确定的法理作为宪章,起诉书及整个法庭的依据,引起各方争议是势所必然.第四章“法律程序的问题所在”论述法官的甄选,司法规范,被告遴选,证据准则等内容.上述章节讨论的对象是法理和司法程序,第五章“历史的问题所在”则从历史学角度评价审判.美国之所以构想军事法庭审判而非直接处决来对待战犯,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审判公开真相.作者认为在1928起日本高层是否存在一以贯之的侵略谋议,日苏互不侵犯与两国间的军事行为,轴心国形成,珍珠港事件等重要史实的认知上,法庭并未据实,或对战胜国的行径避而不言,背离了自称的宗旨.第六章“审判之后”概述了宣判之后的相关情况.本书问世不久即被安藤仁介译成日文出版(福村出版1972年),在日本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强调本书的“政治意味”,对历史研究赋予了现实内涵.作者的反思有其价值,但强烈的立场又限制了他的视野,如只强调日本和列强关系,而忽略日本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这都削弱了本书批判力的正面意义.